相較於工廠大量生產的規格化商品,手工製作的古董所呈現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獨一無二的呈色、細緻的作工,透露著當代的生活風格及設計製作者的用心。古樸和華麗交錯,懷舊和現代疊印,和風古董,凝結了片刻的美好。
搜尋此網誌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菁寮 瑞榮鐘錶行
早期雙喜碗(暫不交流)
清末民初 青花釉裡紅魚盤(NO:269)(暫不交流)
直径:約 23.5cm 高: 約 4cm
圈足“魚背露胎”,內外施釉,釉潔而瑩潤,
盤內繪青花釉裡紅水藻魚紋,
青紅互映,栩栩如生。
此盤雖為晚清至民國民窯燒制,
但青紅兩色均發色純正、鮮豔,較為難得。
相關資料記載:釉裡紅瓷器的燒制始于元而盛於明清,
它是以銅紅料在瓷胎上繪畫紋錦後,
罩以透明釉在1250攝氏度左右的還原焰中燒成。
由於技術問題,初時燒成難度較大,產量較低,成品純正鮮紅的甚少。
直到清康熙時期,釉裡紅燒制才基本能掌握發色效果,
銅紅呈色作用才比較穩定。
至雍正年間,銅紅呈色作用已能成功掌握到十分成熟的階段。
這個時期的釉裡紅呈色穩定且成品率很高。
晚清至民國,許多民窯已批量生產這種青花釉裡的紅魚盤,
以滿足社會普通階層的需求。
但由於銅紅料在燒成過程中十分敏感,溫度和窯室氣氛稍有變異,
便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溫度高、瓷胎變形,呈色偏紫偏黑;
溫度低、瓷化不足,呈色淺淡。
所以,青花釉裡紅要能青紅兩種色調都發色純正鮮豔,
一般比較難以兼得。
================================
網路文章: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上有好者,下必是焉”的传统。技术进步往往要靠人力来推动,而人力又往往以帝王的好恶与意志为转移,这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为什么明成化朝的瓷器纤巧隽秀?嘉靖、万历朝的五彩瓷浓艳、热烈?清雍正朝瓷器典雅、秀丽?乾隆朝繁缛、工丽?这些都与帝王的爱好、鉴赏角度有直接关系。
朱元璋是红巾军的领袖,“朱”字在字典上释义,只有两用:一是代表姓氏,二是代表红色。朱即红、红即朱。明王朝是朱家天下,也难怪釉里红的烧制虽然屡屡受挫,但却贯穿洪武皇帝的始终,甚至还远销亚、非、欧等国家和地区。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瓷也颇为成功了,摆脱了元末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色调。而且宣德时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较好,纹饰清晰,色泽鲜艳,被称为“宝石红”。宣德釉里红传世极少,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和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极高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以白釉铺地剔花填红釉的新技法,所填红釉已经略微高出白釉釉面,这是宣德釉里红的一个特点。
由于高温铜红釉烧成难度极大,后世仿品达到宣德釉里红的水平,惟有清雍正一朝,而且创造性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烧造的基础上制成的,这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青花料和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色料所绘制的釉下彩综合式的装饰,既有青花青翠品澈、幽靓素雅的特色,又有釉里红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又含蓄的特色。两者的长处有机融合,既素雅又艳丽,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审美特征,这种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铜和钴彩绘的工艺,可谓精彩华美之至,也价值非凡。
雍正时期是当之无愧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工艺最为成功的历史时期。青花为钴,釉里红为铜,两者对于烧成气氛的要求明显不一致,但雍正青花釉里红却将两者都烧得十分鲜艳,可见当时技术之纯熟。云龙纹或海水龙纹,是最常见、价值最高的青花釉里红图案,它以青花绘出云朵和翻腾的海水,以铜红绘出飞舞的巨龙,真真是相得益彰。在雍正朝,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下彩结合得非常完美,不仅吸收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云龙纹与海水龙纹各自的题材,最终创造出海水云龙纹图样。这种纹样超越了明代图案化取向将器物纹饰提升至绘画的高度。它以青花表现瓶底部的海水及器物腹部的云气,色调或浓或淡,都非常鲜亮;釉里红以淡绘的呈色技法表现出红龙翻滚于怒涛汹涌的大海上,形象极为生动。青花发色还时有晕散,这都是仿明宣德青花的色调。
青花釉里红瓷是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钴料有铜红料描绘或涂抹彩色,烧成后使釉下青花与釉里红彩同现于一器。由于铜红彩料对窑温极为敏感,和青花钴料在烧成过程中,需要的气氛并不一致,所以要将二者一次性成功地、逞色鲜明地装饰于同一器上,实属不易,具有很高的工艺、技术要求。
因此,青花釉里红瓷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青花釉里红工艺始于元代景德镇创烧。早期的标准器见于河北保定出土的大罐、1979年江西丰城发现和高安元代窖藏,以及现存英国达维特基金会的失盖大罐。早期原始的青花釉里红瓷纹饰均为成片涂绘的方法和釉里红拔白的方法,中后期为细线描绘纹饰。目前国内外可确认为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并不多见,大多属于明初的宣德年间至清代的乡品。因烧成难度大,明、清两代各朝只有少量烧制,主要为官窑产品,并经常断烧中止。明代少有成功之作。清雍正时期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其珍品:“青处翠,红处艳,庶几绝技,后世殊少俦匹”,是历史上烧造最成功的,但釉里红的色泽还是多数偏淡,可见工艺之难。至清乾隆期的青花釉里红制作,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则浅淡,并在红中常见绿色胎点,雍正朝“青叶红花”二者均艳丽的成功之作,已“不可求得”。直至清光绪时,才见有青花釉里红色泽鲜艳的“鲤鱼盘”、“梅鹊盘”、“凤凰盘”及精制鼻烟壶等少量成功之作,属清晚期中的佼佼者。
民国时,青花、釉里红及底釉呈色更加浅淡,制作工艺更加粗糙。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之后至汉代所用不多。唐代鱼纹较多出现于陶瓷器上,并被赋予吉祥的意义。鱼的形象充分写实,形态生动。见有瓷塑玩具鱼、长沙的绘画鱼、印花鱼、模印贴花鱼等。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和龙泉窑青瓷上常见模印的鱼纹,纹饰比较简单,常有较多的装饰性。元青花上的鱼纹有鳜鱼、鲶鱼、鲭鱼、鲤鱼等,形态凶悍异常,并配以水草、绿藻等水波纹,栩栩如生。明瓷鱼纹显得斯文尔雅,以鲤鱼为主,带有装饰性,忽略对细部的描述,仅见鱼的外形轮廓,如宣德首创的红釉三鱼纹碗、杯。清代瓷器上的鱼纹画的雍容华贵,清中期开始绘大尾鲤鱼、大尾金鱼较多,这与当时上层社会喜爱饲养金鱼以及“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传世佳话及民间习俗有关。常见传世品即为民间青花釉里红的“鲤鱼盘”,青花描水藻,红釉绘鱼纹,色泽鲜艳,融汇一体,十分绮丽。闽北农村现存有一定数量的“青花釉里红鲤鱼盘”,至今逢重大喜庆节日,婚寿嫁娶、乔迁新居等喜庆宴席上,仍可见其艳丽的倩影。
所见所闻,其鉴赏要点简述如下:
一,从烧造历史看。所见最早期的实物应为清中期嘉庆、道光年间制品,此后一直延烧至民国初期。早期制品为白釉底足、豆青质地;中后期则为露胎砂底、白釉地。笔者所藏有在露胎砂底上墨书“乙巳斗记”年号干支款(见图2、4)的七寸盘,为光绪31年(公元1905年)制品,已经为露胎砂底和白釉地制品了,之后所制工艺更加粗犷,呈色更为浅淡。
二,从大小尺寸看。闽北农村的传世品中,有六寸(约20厘米)、七寸(22.5厘米)、八寸(26.8厘米)、九寸(30厘米)、十寸(33厘米)五种尺寸规格,以六、七寸盘为多见,近尺大盘为当时大户人家在景德镇定烧的官古器,较为稀少珍贵。
三,从工艺品种看。清康熙朝就已烧制成功豆青釉地(或称冻青)青花加红彩制品,而且又多为官窑器,传世品有中和堂款辛亥(康熙十年)、壬子(康熙十一年)、癸丑(康熙十二年)纪年盘,红色发色还较淡。此后清中期的官窑器均为豆青釉地、白釉底足、青花加红彩、呈色鲜艳者。笔者所藏之豆青釉地青花釉里红鲤鱼七寸盘,为白釉底足,百里挑一,极为少见,应为清中期之官窑器。
四,从鱼纹特征看。青花釉里红鲤鱼盘的画面简洁,造型抽象。用青花钴料描绘水藻及鱼形外廓,用釉里铜红料细线画鱼鳞,烧制成功者,画面色彩鲜艳,非常美观。但所见大多数或红色为“釉里灰”、“釉里黑”,或青花晕散、模糊不清,双色均佳者为少数。鲤鱼纹有雌雄两式,雄者在大尾部向外斜伸一条生殖器。水藻纹也有正反“人”字形两种。盘内的底釉色泽还有三种:第一种为豆青釉地,为清早中期制品;第二种为青白釉地,为清中晚期制品;第三种为浅白釉地,为清末民国初制品。
五,从收藏价值看。早年的青花釉里红鲤鱼盘在闽北农村较多见,因操办大喜事宴席,全村的碗盘均需集中借用,为了避免用后还错,大多数人家在盘内用铁钉戳钉有各种姓名记号。再者普通品也只有三、五十元一件,因故未见有赝品。近几年收藏之风日盛,其价已涨至三、五百元一件。而且尺寸大者、豆青釉地者、白釉底足者、呈色鲜艳者、雄性鱼纹者、没有瑕疵者现在非八百、一千元而不卖。去年在闽北古玩市场地摊上,已见有江西景德镇新仿之赝品,纹饰为化学颜料,其实价只有20元一件,收藏须谨慎。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