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薩摩焼 金襴手(色絵)の急須と湯冷ましです(NO:16)(暫不交流)






昭和初期 薩摩焼 煎茶 急須 湯冷まし



薩摩焼 金襴手(色絵)の急須と湯冷ましです。なお古い物になりますが特に傷も無く状態は良好です。

急須のサイズは全長12.7cm、胴径8.3cm、口径5cm、高さ6.5cm、建水のサイズは全長10cm、幅9cm、高さ4.3cmです。





  釉上彩繪約始於宋代,磁州窯的紅綠彩便是一種釉上彩。顧名思義,紅綠彩是以紅色與綠色兩種顏色繪製於器表上的釉上彩瓷。由於以紅色為主調,因而在日本稱為 「赤繪」。隨著時代的推移,可用的色彩越來越多,在紅綠色之外,又發展出青、黃、黑、紫等色彩,同時用於瓷器的彩繪,至明代以後便發展出「五彩」。其後更 加入金色,使色彩更顯得華麗,在日本頗受歡迎,俗稱「金襴手」





  
參考資料:

  薩摩燒是日本鹿兒島縣產之陶瓷器總稱。日本陶器中栗田燒和薩摩燒之釉層有細緻的龜裂紋,表面妝飾是被稱為「薩摩錦手」的美艷釉上彩繪。
  


  薩摩燒是日本陶瓷的一朵奇芭,曾在國際上大放異彩達百年之久。古代日本燒製陶瓷的技術原本並不發達,中世紀時候由遣唐使帶回中土大量的唐三彩,日本陶工開始 學習中國的彩陶製作,不過技術並不成熟。直到鎌倉時代,瀨戶之加藤四郎從中國宋朝引進上釉技術,日本陶器製作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後來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帶 回許多陶工,這些陶工在日本薩摩、高取、萩、上野、唐津等地開窯繼續生產陶燒,薩摩燒陶歷史就是從這些朝鮮工匠開始的。早期薩摩和上述其他窯燒類似,作品 帶有朝鮮李朝風格,樸素而自然。

     不過薩摩的燒作很快就發展出自己華麗繁複風格,因為薩摩地處九州鹿兒島縣內,該地是日本最靠近亞洲大陸的地方之一,掌握了地利之便,貿易堪稱便利,其引進 中國、朝鮮甚至西洋文化技術也常開日本風氣之先,是以地方富裕,薩摩藩主勢力也十分強大,是江戶幕府時代僅次於加賀的日本第二大藩。由於其財力甚是雄厚, 所以可以支持當地窯燒走向精緻細膩化。



  薩摩燒基本上有「白薩摩」和「黑薩摩」兩種,黑薩摩質地呈黑色,且維持早期朝鮮陶工的樸實風格,燒製器皿以平民實用性為主,其中有一種被稱為黑千代香 (Kuro-joka)酒器就是黑薩摩代表燒作。至於白薩摩則質地呈現象牙白,有細膩的冰裂紋案,並在其上施以金、赤、綠、紫、黃等各種色澤鮮豔的彩繪, 構圖則以神話人物、花鳥或是亭臺樓閣等浮世繪風為主,並加上金彩勾勒使其更富麗燦爛。白薩摩以工藝精湛、用料考究、彩繪繁複和造型高雅著稱,主要是供作藩 主用物,所以燒製以茶具、香爐、花瓶等貴族用物居多。當年薩摩藩的篤姬離鄉嫁入江戶德川家,所攜帶的嫁妝就是白薩摩燒和薩摩切子(玻璃製品,也是薩摩特產 之一),這在當時可是非常名貴的禮品呢!

  白薩摩的器物表面色彩濃郁豔麗,構圖複雜細膩,描金填白互補,此種特色被稱為「薩摩錦手」,被認為是當代相當高超的技術。在江戶幕府末年,因國際貿易興盛與 西洋人憧憬東方美術,加上1874年日本在奧地利博覽會展出「錦手花瓶」後,薩摩燒名聲更是響譽國際,成為日本重要的輸出物之一。



  早期的薩摩錦手燒作較少落款,因其風格特殊而又豪華細膩,全日本僅有鹿兒島薩摩一地燒製,白薩摩更是高級釉彩陶器的精品。後來京都、大阪等幾位京燒名家如藪明山、錦光山等學習薩摩錦手技法,又融合京燒原本的風格,從而創造出有別於原產地鹿兒島的「京薩摩」。

      由於日本的薩摩燒多次在萬國博覽會大放異彩,從此海外訂單大增,引起日本各地窯場競相仿製,因為惡性競爭與缺乏品管,反使薩摩燒一度喪失吸引力。所以19 世紀後期,許多專門製作薩摩燒的陶師多在器皿上落款,或是打上象徵薩摩藩的圓十字「轡紋」,作為白薩摩燒作的品質保證。

   
 早年薩摩錦手之燒作被認為不亞於中國的官窯水準,故獲得不少歐美蒐藏家青睞,很多薩摩燒精品因輸出而流向海外。不過後來各地多有仿作導致品質沒落,影響薩摩燒名聲,直到數十年後方才逐漸恢復身價。因此薩摩燒遲至2002年,方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
摘自奇摩網站小町物語)


日本"沈壽官窯" 官方網站

國史館 薩摩燒的詳細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