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 古董鉴别之"賊光"

□ 古董鉴别之"賊光"


"乱世求温饱,盛世兴收藏"。但怎样辨别真伪?
这是日渐增多的收藏爱好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医 家云:探病之要旨,为望闻问切。收藏也有望闻问切四精要。望者:要会识光,收藏之器物,必须有美感,摆出来有看相。任何有历史年份的器物,由于人们喜欢 它,经常把玩,致使器物表面自然生出一层包浆来,发出一种内敛的宝光,令人一见生爱。新做的器物也发出一种光,这种光是浮在表面上的,收藏界称之为“贼 光”、“浮光”。
这类光 贼 亮亮的刺眼,而老器物的光彩却是从骨子里面散发出来的,令人感觉十分柔和与温馨。闻者:现代有不少器物,冒充古物,往往是用酸碱之类的化学物质浸蚀出来 的,器物表面看起来是斑驳陆离、古色古香,但将此器物用鼻子嗅一嗅,即可闻到有酸碱之气味,这类东西肯定面世不久,绝不可作为古玩来对待。问者:直接询问 出让者有关器物的来龙去脉,从对方的回答中寻找语病与故事出处的错误,用甄选法来进行分析,从中求得接近真实状况的判断。切者:即用手直接把握器物,通过 手掌的摩擦、手指的敲击、手掌的按压等一系列与“切”有关的手段,正确判断该器物。 “望闻问切”还仅仅是一种入门的手段。如果能有专家里手点拨,自己再购买一些有关方面的理论书籍和实物类介绍书籍(各种器物大全、拍卖目录等等),经常看一看、琢磨琢磨,会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收藏能力。

posted on Tuesday, October 25, 2005 9:22 AM #★☆俺赏→古玩字画 附庸风雅
对贼光的通俗解释是:新瓷器表面刺眼的釉光,也称之为“火光”。
称为“火光”不难理解—任何瓷器都必须经过高温烧制,所以便有了“火光”。但为什么要称为“贼光”呢?我想,一个“贼”字,便挑明了一切。“贼”者,贼眉鼠眼也,梁上君子也,不劳而获也,弄虚作假也,总之,尽是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常 有卖家拿新东西冒充老东西,比如瓷器、陶器、银币等等,但真正懂行的人,一眼便可看到新东西那层浮在表面上的“贼光”。做得再好,再真,那层“光”也是浮 上去的而不是长上去的。打个比方,老东西的光,是皮肤,是骨肉;新东西的光,则是衣服,是脂粉。岁月这东西是容不得说谎的,一个“光”足以涵盖和说明一 切。常有卖家为自己的东西辩解,说,之所以有“贼光”,是因为保管得好。一派胡言。保管得好,只跟东西的品相有关,而与“贼光”无关。
“贼光”与“包浆”应该是水火不容的两种东西。何谓包浆?就是古玩上那层柔和温润的光芒。其实不止我们最常见的瓷器上有包浆,陶器、铜器家具、葫芦、石头、字画、 纸币……只要历经岁月,其表面都会有一层包浆。包浆是岁月的见证,时间的印痕,这个“浆”,新东西是不可能有的。没有,造假者又想仿得更真一些,便会采用 各种土办法洋办法拙办法巧办法,于是所谓的文物上就有了一层贼光—生硬,轻佻,丑陋,不舒服。包浆是用来养眼的,贼光是用来刺目的。
在这 里,“贼光”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假,第二类是新。因新而有的“贼光”,没有关系,只要安安分分,踏踏实实,“贼光”终会熬成包浆;但因假而成的“贼光”, 则永远成不了包浆。为什么?因为心已经躁了,黑了。日子越久,“贼光”便越是刺目和生硬。俗话所说的“贼心不死”,改成“贼光不死”,同样有道理。
所以,世间有“贼光”,其实还不错。起码让我们炼出火眼金睛,知道什么叫新,什么叫老,什么叫真,什么叫假,什么叫漂亮,什么叫丑陋,什么叫真正的学问,什么叫吹牛扯皮。 周海亮
作者 周海亮

如何去掉新瓷器的“贼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如何去掉瓷器上的“贼光”,叫别人感觉是个老东西,结合别人的去除方法我谈几点:

方法

1、.现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
2、去浮光的主要方法还有:用碱、酸等化学物质按比例掺清水泡浸仿古瓷或涂抹,使釉表面由青灰变成白中闪黄,从而达到去掉贼光的目的。此外,用茶叶 水长期泡浸或高温煮都是“陶瓷做旧”最快捷的方法。还有的是将新瓷放置在油烟大的地方,使之长期处于油烟熏的环境,加快釉面老化。

鉴别

摸,有拉手的感觉。
闻,有酸的味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