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古瓷器的仿製與辨識

古瓷器的仿製與辨識


瓷器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幾千年來,古代匠師們創造了無數技藝精湛的瓷器珍品,遺存下來成為文化寶庫中的巨大財富。在這些遺物中有各個時代的代表作和創新之作,也有後代仿製品,無不表現出高超的制瓷技巧。就仿古瓷而言,早在宋代,當時的幾大名窯就有其他地方窯對之加以仿造的情形。元代瓷器中,則仿宋代鈞窯和定窯較為突出。尤其明清兩代仿前代瓷器更加興盛,各朝均沒有中斷過。仿品的製作技術不斷更新,有的達到"亂真"的程度,有的甚至超過了原有水平。而不同時代的仿品,又有不同的風格,從而豐富了制瓷的工藝。

    清末民初,中外人士搜求歷代古瓷者漸多,古董行生意興隆,因而仿古和造假能手亦相繼涌現。上自原始社會彩陶、黑陶,下至唐三彩、五代越窯與宋代各大名窯,乃至明代德化白瓷、山西法花以及明清各朝各代各類品種德景德鎮官窯瓷器,幾乎無不仿作。而且其中的絕大多數,由於燒造時的用意即在於拿來冒充真品,所以就不但要求"神似",也極力追求每一點細節的"形似",誠可謂處心積慮。加之當時去古未遠,匠師們的經驗、技藝、工具、環境、修養以至心境都與古人接近,因此,僅就燒造瓷器中的贗品--假古董而言,這一時期的造詣可以說是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總的看來,古今製造仿古瓷的目的無非出於兩類,一是發思古懷舊之心,保持傳統品種;二是以假亂真,牟取商業利益。前者對瓷器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清康、雍、乾三朝,既是嗜古、仿古之風極盛的時期,也是大量新品種涌現的時期,可見在瓷器發展中,仿古不但不妨礙創新,而且能夠促進創新。然而另一方面,從文物收藏和鑒定的角度看,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只要是仿製品,就會給我們今天造成困難。特別是古代那些技藝精湛的仿品,即便製作者當初的用心完全純正,也不能排除後人利用其仿作來假冒真品,牟取暴利。

    近年以來,瓷器已成為世界各國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所藏中國文物中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品種。特別是今年來,古瓷的拍賣價格持續上漲。諸如宋代各大名窯、元青花、明永、宣、成、清康、雍、乾等明清官窯瓷器精品的拍賣價,動輒以十萬、百萬美元計,因此又進一步掀起了中國瓷器的"收藏熱"、"走私熱"、"仿造熱"。其中,當然就難免真偽羼雜,泥沙俱下,令真正的瓷器愛好者感到無所適從,莫衷一是。因此,為了辨別真偽,就須系統學習文物鑒定的基本知識,掌握各時代瓷器的不同特徵,同時還須瞭解仿製品包括贗品製作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殊規律,以免入其彀中。

    大體講,瓷器鑒定主要是從器型、紋飾、胎釉、款識這樣幾個方面入手。器型方面,應側重對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僅舉玉壺春瓶為例,自宋代始創以至晚清民國,歷朝均有製作,而風格卻代有變遷。如清雍正時仿明宣德青花玉壺春瓶,雖然製作精工,但其餘姑置勿論,僅造型一項的微妙差異亦可略見端倪。整體風格外,對於不同器物,還要從口、腹、底、柄、耳、頸、流、系、足以至器里等各個局部加以觀察,看看各時代有何異同。若能經常把玩和測量古瓷的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鑒定工作十分有利。

    紋飾方面,也同造型一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無論題材內容、裝飾手法抑或工藝技術,不同時期的紋飾均有不同的表現,成為瓷器斷代和辨偽的有力依據。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暈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現象,後代仿品都不能準確再現。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復筆加重點染青花來刻意仿效宣青的效果,但因鈷料不同,就無法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鬥彩紋飾中"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畫人物衣紋不加渲染,表裡不分,如著單衣。這些微妙的時代特點,往往為後世仿造者所忽略。至於施彩工藝的演變,如成化鬥彩中獨具的奼紫色和不施黑彩;明代及清初紅彩均為深棗皮紅色;明代綠彩多顯黃綠色;粉彩是於康熙中晚期才出現的;此類知識必須具備。另外,紋飾圖案所表現的畫風和筆法,也特別值得註意。如後仿清前朝琺琅彩、粉彩、五彩、鬥彩等器物,運筆常顯拘謹、稚嫩、生疏、滯斷,或圖案層次不清,無生動感。還有的紋飾過於細膩,亦足以引起我們的懷疑。

    胎釉方面,胎為骨,釉為衣。鑒別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入手,註意胎土淘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因時代淘煉方法有別,明代以前較之清代、民國、胎土中含金屬雜質為多。如著名的永宣細砂底器,露胎處可見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而後仿的清代、民國胎體,卻均因淘煉過細,沒有這種氧化斑,成為贗品致命的破綻。另外明代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明成化胎體透光顯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顯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質純凈、細膩、堅硬,為清末民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國明清瓷器,其胎質燒結瓷化的程度又過高,以指輕扣,發聲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於鑒別釉面,主要應註意觀察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釉層的厚薄,以及氣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閃現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與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無色的自然開片及縮釉現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與請雍正和晚清、民國時期後仿器的小波浪紋之間,有著細微的差別;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緊密感,出現硬亮青釉,漿白釉,並有破泡現象…..凡此種種,各自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對於識破偽品最具說服力。另從釉面的新舊光澤看,很多作者故弄玄虛,將仿品釉面作舊:土埋、打磨、藥滑、茶煮、漿沱,甚至稍加損破,以示出土狀。然而這些不自然的作舊光澤,絕無古瓷那種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現象。

    最後,款識方面,歷代更是千差萬別。體會各代款識的不同風格,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瓷器款識相互比照,結合實物,反復審度字體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另外,還應註意總結同一時期早、中、晚期款識不盡相同的變化規律。總之,辨識瓷器真偽,上述條件缺一不可。同時,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對所見器物一概亂加猜測。欲提高鑒定水平,首先應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選出一些典型的偽作贗品,經反復對比,切磋揣摸,積累經驗。如此,對瓷器的真偽、年代,才能作出真知卓見的判定。


以上全文摘自:中國文博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